在古代生活着一个特别的群体,我们称之为隐士。
从春秋战国的晋国大臣介子推不食君禄,转到绵山做隐士开始,各朝各代的隐士层出不穷。
但是隐士也分为很多种。
有大隐于市的林逋,居住于杭州西湖边上的孤山,一生不入繁华,在孤山与梅与鹤为伴。
还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陶渊明,一个真正的隐士,甘守清贫,以隐为生命的终级追求。
再有隐于朝廷的王维,身在庙堂,但心系山林,在终南山寻找心灵的自由,属于半仕半隐。
还有的虽然人住在山野之中,但是却心系天下,一心为君王分忧,比如“山中宰相”陶弘景。
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,隐士的共同特征:
他们有着独立的思想,追求人格的自由,不委曲求全、不依附权势、同时德才兼备,才华超群。
是真正的发自内心不愿意入仕,才能被称之为隐士。
比如李白就不能称之为隐士,因为他一生都想出人头地。
那我的祖辈、父辈一生都在田园耕种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他们能称之为隐士吗?
也不能,因为他们过得是生活,并不具备心系苍生的大情怀,和非凡的德才。
今天要介绍的也是一位隐士,唐范摅的《云溪友议》中记载了他的故事。
里有胡生者,家贫,少为洗镜镀钉之业。遇甘果名茶美酝,辄祭于御寇之垄,似求聪慧而思学道。
历稔,忽梦一人,刀划其腹开,以一卷之书,置于心腑。及觉,而吟咏之意,皆绮美之词,所得不由于师友也。
既成卷轴,尚不弃于猥贱之业,真隐者之风。远近号为胡钉铰。
太守名流,皆仰瞩之,而门多长者。或有遗赂,必见拒也。或持茗酒而来,则忻然接奉。意思是,在唐朝有一个姓胡的后生,家中很是贫穷,靠着补锅、补碗、补镜子等等走街串巷谋生。
只要有点好茶好酒,他都要前去祭拜先人一番,以求让自己变得聪明或者悟道。
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,梦到自己的肚子被一位仙人剖开,把一卷书塞到他的心脏部位,从那以后,他开始能作一手锦绣文章,能诗会咏。
而他变得才华横溢之后,仍然操守旧业,还继续干着他的老本行,很受人称道。
太守听闻后都来争相拜访他,门前是络绎不绝,他也很有意思,凡是携金银财宝相见的,一律不见。
而带着美酒香茶来找的,他则开心地接待,世人都叫他“胡钉铰”。
这里的“胡钉铰”就是胡令能,唐代贞元、元和时期的诗人。
他的作风倒挺像“竹林七贤”里会翻“青白眼”的阮籍,来了不喜欢的人,送一个大白眼给你,赶紧走吧!
见了抱着琴、提着酒的人来了,立马青眼相待,热情招呼。
所以,胡令能绝对也是一位隐士。
胡令能的一生仅留传下来四首七绝,其中有一首写的《王昭君》“魂梦不知身在路,夜来犹自到昭阳。”
还有一首《咏绣障》“绣成安向春园里,引得黄莺下柳条。”
和一首《喜韩少府见访》“儿童不惯见车马,走入芦花深处藏。”
说的是儿童看见车马飞奔而来,有点害怕,赶忙跑向一边躲到了芦花深处。
而他最负盛名,广为流传的则是另一首诗作《小儿垂钓》。
蓬头稚子学垂纶,侧坐莓苔草映身。
路人借问遥招手,怕得鱼惊不应人。
唐:胡令能《小儿垂钓》
有一天胡令能外出拜访朋友,正不知该怎么走的时候,看到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坐在河边钓鱼,一本正经,有模有样。
胡令能上前问路,还没等走到跟前,小孩就赶忙朝他摆手,示意他。
你不要再往前走了,我也不敢回答你,这样会惊了我的鱼儿上钩呀!
一首诗四句话,满满的儿童情趣,把这个自然又可爱的小孩,一心专注垂钓的情形描写得活灵活现。
也是这样一首简单朴素的诗作,让胡令能的大名千古流传。